?沈陽十佳墓園之龍生紀念園公墓推出拾葚異器故事
內容來源:沈陽墓園選龍生 發布時間:2022-11-30
沈陽十佳墓園之龍生紀念園公墓推出二十四孝之拾葚異器故事:
沈陽墓園古文:漢蔡順,少孤,事母至孝。遭王莽亂,歲荒不給,拾桑葚,以異器盛之。赤眉賊見而問之。順曰:“黑者奉母,赤者自食?!辟\憫其孝,以白米二斗牛蹄一只與之。
沈陽公墓譯文:蔡順,漢代汝南(今屬河南)人,少年喪父,事母甚孝。當時正值王莽之亂,又遇饑荒,柴米昂貴,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饑。一天,偶遇赤眉軍,赤眉軍士兵問道:“為什么把紅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開裝在兩個簍子里?”蔡順回答說:“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紅色的桑葚留給自己吃?!?赤眉軍憐憫他的孝心,送給他二斗白米,牛蹄一個,以示敬意。
沈陽墓地詩證:黑葚奉萱闈,啼饑淚滿衣。赤眉知孝順,牛米贈君歸。拾葚充饑歲荒年,葚異二色為哪般。異器錯食心意顯,器得牛米孝結緣。
今天讀來,此則孝事應該是真人真事真有人記錄,小人物大故事,小事件大涵義,小常識大道義。
孝道的最高境界就是把小事情做到內心里。我們每個人對家庭的作用各有不同,但目的是讓家庭更加和諧,充滿感情,保持溫度。家庭的柴米油鹽,鍋碗瓢盆都是日常小事,我們如果在這些小事情做到更加體貼入心,關心更加深入,說明一個人孝道是真情實感,發自內心深處,來自肺腑。
蔡順采桑葚的故事,很是讓我們感動。大家都知道,桑葚是紅酸黑甜,樹上成熟過程參差不齊,有青有紅有黑,采摘時需要一粒一粒地分開,費時費工費精力。蔡順為了讓母親吃到黑甜的桑葚,分開兩個筐子來裝,說明他把對母親的孝心做到自然而發自內心。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我們是不是考慮到老人的具體情況呢?老人吃的飯是不是更軟呢,老人的穿的衣服是不是更輕便呢,衣服的扣子是不是較大,便于扣緊和扣上呢。老人的住宿條件是不是更平坦,沒有門檻,沒有尖利銳角之物呢。老人的獨居時,他們能自食其力嗎,等等。做為下一代的我們,有沒有考慮更多的細節呢。
我們現在把老人的失智和失力做為老人一個標準。也就是說一個人需要別人24小時看護時,這個人就是失智或失力。特別是老人,大腦的退化,認識的退步,分辨不清身邊的可見物體,或者是不能滿足他本人的自食其力,這就需要我們進行輔助和幫助。
今天的孝道,應該是與時變化的?,F代的老人,應該有適量的活動,包括腦力和體力。以前看到一則信息,一家人盡可能讓他家的老人堅持做一些家務,讓老人有一定的腦力和體力的鍛煉。比如保持家庭做飯,兩三個人家常便飯,保持一周的家里打掃衛生等。我的感覺這個做法比較好,可以充分讓老人們發揮他們的作用。借著上面的故事,我們可讓蔡順把紅黑桑葚在樹上一骨腦地采下來,讓他母親再分摘出來,黑色母食,自己吃紅色。當然,前提是他母親的眼力還好。
可以把故事再更進一步提升,拒白米及牛蹄,以養心志。古人的故事,我們可以盡情合理的推演。蔡順孝母,分別用不同的筐子來裝桑葚。有人表示對他孝道的敬佩,贈白米和牛蹄。蔡順擔心吃過了白米和牛肉,對艱苦日子可能不適應,而拒絕別人的饋贈。被拒絕的人更加佩服他的心志和生活態度,并主動將白米和牛蹄送到他家里。蔡順只把白米和牛肉做好后送給母親,而自己只吃粗糠淡食。
當然這樣的演繹后,我們可能把蔡順的故事寫成了一個賢人達者。這又何嘗不可呢?故事是教育我們的,讓我們用歷史中的優良故事來教育我們自己和下一代,這本身就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正如史料記錄的良性正面的居多,不良異類的資料較少。
蔡順不僅在母親活著的時候竭盡孝道,就是在母親去世后,也一如母親活著時一樣盡孝,做到了“事死者,如事生”。蔡順母親活著時怕打雷,母親死后,每到下雨打雷,他都跑到墓地,抱著墓碑哭著說:“兒子在這里,母親不要害怕?!边@事也寫在南朝宋范曄所著的《后漢書》里。
蔡順的孝行,感動了“盜賊”,感動了上蒼,也感動了官府。汝南太守韓崇聽聞了蔡順事母至孝的事跡后,就召他為東閣祭酒。又聽聞蔡順在雷雨天去他母親墳墓守護,韓崇不僅派人馬到蔡順母親墓地保護,還舉薦蔡順作孝廉。不過蔡順以不能離開母親或母親墳墓為由,都沒有接受就職。
疫情籠罩下,我們的生活就應該如此,見良者學之,不良者以鏡自照。在對父母孝道方面,更是如此。學而不用,非學也。用而不上心,非用也。我們經常讀讀良好的故事,可以熏陶自己的情操,演繹一些品質良好的故事,可以讓我們更能深度的思考問題。正如我們現在閱讀24孝道故事一樣,讀之理解,以正心性。寫之感悟,以明心境。有人讀之,共同感覺,實屬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