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陵園網絡祭祀要求
沈陽墓園選龍生 發布時間:2025-07-27
1、 范圍
本文件規定了沈陽陵園網絡祭祀要求的祭祀原則、服務組織、服務人員、服務平臺、服務運營安全等方面的要求。
本文件適用于沈陽墓園網絡祭祀服務平臺的設立、運營和管理。
2、 規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內容通過文中的規范性引用而構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條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該日期對應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
GB/T 23287 殯葬術語
GB/T 24441 殯葬服務從業人員資質條件
GB/T 32632.2 信息無障礙 第2部分:通信終端設備無障礙設計原則
GB/T 37668 信息技術 互聯網內容無障礙可訪問性技術要求與測試方法
3、 術語和定義
GB/T 23287界定的以及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標準。
祭祀 Sacrifice
通過焚香、擺放供品等向祖先、逝者行禮,表示崇敬、思念并求保佑的禮儀。
網絡祭祀 Internet sacrifice
通過互聯網平臺創建虛擬紀念館,進行祭奠、緬懷活動的行為。
注:主要包括虛擬祭祀空間和網絡實景祭祀。
紀念館
在祭祀平臺內為特定逝者設立的,包含其基本信息、生平介紹、紀念空間等內容的數字化載體。
創建人
在祭祀平臺發起并創建紀念館的用戶,通常為逝者的近親屬或受委托人,對紀念館擁有主要管理權限。
祭祀者
訪問紀念館并進行獻花、點燭、留言等祭祀行為的用戶。
虛擬祭祀空間 virtual worship space
進行網絡祭祀活動的線上場所。
網絡實景祭祀 Internet reality sacrifice
運用數字技術將紀念祖先、逝者的實景活動過程,以圖像、音視頻形式通過網絡祭祀平臺傳送給訪問者的祭祀行為。
沈陽陵園網絡備注:實景場所如紀念碑、紀念館、祠堂、殯儀館、陵園、墓地或其他骨灰安放處等。
4、 祭祀原則
MZ/T 173—2025
合法合規
嚴格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及政策規定。
文明健康
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倡導文明節儉、綠色環保的祭祀新風尚,抵制封建迷信、低俗庸俗、炫富攀比。
尊重逝者
尊重逝者名譽和隱私。
誠實守信
在保護隱私前提下,平臺及用戶應提供真實、準確的信息,服務透明、收費合理。
安全可控
保障平臺系統安全、數據安全、內容安全,用戶對紀念館及個人信息應有必要的控制權。
5、 服務組織
應建立服務流程,對服務流程、服務內容、服務投訴、評價與改進等環節進行管理。
應配備與服務規模相適應的服務和技術人員。
應建立完善的運營管理、服務保障等工作機制,重要數據的處理應有嚴格的審批流程,并留存記錄,確保服務過程中用戶權益不受損害。
6、 沈陽墓園服務人員
應配備信息審核員、客服專員、技術人員等崗位,具備心理學/社會工作相關背景,應定期參加行業和服務組織舉辦的技術及業務培訓,并達到培訓合格要求。
應符合 GB/T 24441 有關要求,具備一定的殯葬文化、政策和禮俗知識,熟練操作計算機及服務平臺的各項技能,并能理解和審核相關文件內容。
應遵守殯葬服務的職業道德,尊重用戶和逝者,保護用戶個人信息。應對在履行職責中知悉的個人信息、隱私和秘密嚴格保密,不應泄露、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
7、 服務平臺
平臺設立
7.1.1 平臺運營主體應是合法注冊的企業或組織,具備相應的互聯網信息服務(ICP)備案許可。
7.1.2 平臺應按照國家相關主管部門要求進行登記備案,并接受監管。
7.1.3 平臺應制定清晰、完整、易懂的平臺規則和用戶服務協議,明確平臺和用戶雙方權利義務,重點是紀念館創建、內容管理、數據權屬、費用標準等內容,在用戶注冊或使用核心功能前提示告知。
7.1.4 平臺應建立便捷、有效的用戶投訴渠道,及時響應并處理設計侵權、違規內容、消費糾紛等投訴,明確處理流程和時限。
7.2.1 應顯示的祭祀資料包括照片、視頻、音頻、文字等。
7.2.2 應提供鮮花、歌曲、音樂等虛擬祭祀物品,不應提供宣揚封建迷信的虛擬祭祀物品。
7.2.3 應根據不同的主題和用戶需求,設計多種虛擬祭祀空間模板供用戶在首頁選擇。
7.2.4 若用戶對虛擬祭祀空間首頁有個性化要求,應提供單獨設計和制作服務的功能。
7.2.5 網絡祭祀平臺可以保存用戶在虛擬祭祀空間和網絡實景祭祀的視頻圖片資料,方便用戶進行回看和查閱。
7.2.6 應針對老年人、視力殘障、聽力殘障等人員能夠提供無障礙服務。無障礙設計應符合 GB/T
MZ/T 173—2025
32632.2 和 GB/T 37668 的要求。
7.2.7 不應設置過于娛樂化或商業化的功能,例如游戲、購物等。
7.2.8 應具備平臺用戶和被祭祀人實名身份認證及審核管理功能,對賬號注冊及設立虛擬祭祀空間等操作建立規范有效的認證審核管理流程。
7.2.9 應具備管理權限分層功能,設置管理人員、技術人員、服務人員等角色的使用權限。
7.2.10 應具備服務價格管理功能,為祭祀用品和服務項目的價格設定提供審核和監管查詢接口。
7.2.11 應具備投訴和舉報入口功能,建立健全投訴舉報響應機制。
7.2.12 應具備操作日志數據保存和查詢功能,日志留存時間不少于 180 個自然日。
7.3.1 用戶(包括創建人與祭祀者)在平臺發布的文字、圖片、音視頻、虛擬物品等均需遵守法律法規及平臺規則。
7.3.2 發布內容的要求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內容:
a) 應展現莊嚴肅穆、文明健康的信息;
b) 不應利用網絡祭祀進行惡搞、抹黑或攻擊他人;
c) 不應傳播歪曲歷史、詆毀英烈、低俗庸俗或封建迷信等不良信息;
d) 不應進行惡意營銷或設置“香火”排行榜等低俗行為;
e) 不應通過網絡祭祀平臺提供不健康的引流服務;
f) 不應虛假宣傳或夸大其詞。
7.4.1 應提供 7×24h 的平臺運行服務、內容巡查和審核制度,對違規內容及時屏蔽、刪除,并對違規
用戶采取警告、限制功能、封禁賬號等措施。
7.4.2 應有獨立的域名、網站、客服電話、微信公眾號、小程序和 APP 等。
7.4.3 應具備與其數據體量匹配的硬件設施,并且能夠根據用戶的使用頻率動態調整平臺帶寬流量。
應建立自檢自審自查系統,將違禁詞和違規事項等納入該系統,并按月、季、年等時間線更新該系統內的違禁詞和違規事項,用戶在從事違禁違法活動或者在輸入相關違禁違規信息時,能夠及時阻止與屏蔽。
7.4.4 不應因用戶不同意處理其個人信息而拒絕提供產品或者服務,除非處理個人信息是提供產品或者服務所必需的。
7.4.5 應對網絡祭祀服務平臺的內容進行監測。具體監測內容可包括:文字、鏈接和圖片、視頻等。
7.4.6 應依據用戶投訴處理規章制度,處理用戶投訴并進行記錄。
8 服務運營安全
8.1.1 用戶應具備獨立的操作管理權限。網絡祭祀內容符合 7.2 的要求時,可對祭祀資料進行上傳、導出、修改、刪除、替換、隱藏、調整排序等。
8.1.2 用戶可瀏覽虛擬祭祀空間的基本概況,了解其使用情況,如館號、館名、網址、服務期限等。
8.1.3 用戶可設置或更換館名、虛擬祭祀空間模板、虛擬祭祀空間首頁照片等。
8.1.4 用戶可填寫逝者信息,如姓氏、名字、別名、籍貫、國家、民族、信仰、職業、生辰、忌日、生平、現實安葬的墓址等。
8.1.5 用戶可選擇不同的音樂,作為虛擬祭祀空間首頁的背景音樂,也可自行上傳音樂、歌曲作為備選。
8.1.6 用戶可設置訪問權限,控制訪問、祭祀服務功能,進行隱私管理。
8.1.7 設立“烈士墓”“功臣墓”等網絡祭祀紀念館,應提供相關證明并向相關主管部門報備。
8.1.8 未經授權不應使用歷史偉人的形象和姓名設立相關網絡祭祀空間等。
8.2.1 應建立可追溯工作機制對服務過程進行完整記錄。8.2.2 提供服務前,應核實服務對象真實身份信息。
8.2.3 應建立健全賬號管理制度規范、個人祭祀守則等。
8.2.4 應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設立專門的信息安全管理部門,并配備專職的信息安全保障
人員,建立常態化溝通與協作機制,確保安全保密工作到位。
8.2.5 收集、使用個人信息的要求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內容:
a) 應遵循正當、必要的原則,公示收集、使用規則,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圍,
并經被收集者同意;
b) 應按照相關要求和與用戶的約定,處理其保存的個人信息;
c) 不應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和雙方的約定收集、使用個人信息。
d) 不應收集與提供服務無關的個人信息;
8.2.6 應對用戶的個人信息和祭祀數據進行加密處理,防止信息被泄露或者被竊取、篡改,保護用戶隱私。在發生或者可能發生個人信息泄露、毀損、丟失的情況時,應立即采取補救措施,按照規定及時告知用戶并向有關主管部門報告。
8.2.7 不應泄露、篡改、毀損其收集的個人信息;未經被收集者同意,不應向他人提供個人信息。經過處理無法識別特定個人且不能復原的除外。
8.2.8 對發生的可能損害用戶合法權益的數據安全事件,應及時告知用戶,并提供減輕危害措施。
8.2.9 應建立數據安全審查制度,對可能影響祭祀服務安全的數據處理活動進行審查。
8.2.10 應建立重點人員名諱和關鍵字比對庫,對于墓碑人員名稱與重點人員名諱或關鍵字高度吻合的情況,應進行重點核查。該數據庫應定期更新。
8.2.11 建立信息安全投訴、舉報制度,公布投訴、舉報方式等信息,及時受理并處理有關信息安全的投訴和舉報。
8.3.1 應制定網絡祭祀服務系統安全工作方案,明確平臺安全工作的原則、目標、范圍、措施和要求等。
服務系統應符合二級等保要求,并做好相關備案和測評工作。
8.3.2 平臺應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并為管理人員或操作人員執行的日常運維行為建立操作規程。
8.3.3 應配備一定數量的系統管理員、審核管理員和安全管理員等。
8.3.4 應定期進行系統常規安全檢查,檢查內容包括系統日常運行、系統漏洞和數據備份等情況。發現或者獲知其網絡、信息系統及其設備存在安全漏洞后,應立即采取措施,及時對安全漏洞進行驗證并完成修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