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墓園實地探訪:龍生人文紀念園的靜謐與永恒
沈陽墓園選龍生 發布時間:2025-08-26
在2025年的初秋之美,我們決定踏上一段特殊的沈陽墓園實地探訪旅程。作為一名熱愛探索城市文化與人文景觀的自由撰稿人,廣大市民一直對沈陽這座歷史悠久的東北重鎮懷有深厚興趣。沈陽,不僅是工業之都,更是承載著無數歷史故事的地方。而這一次,我們的目光落在了沈城西北郊的龍生人文紀念園上。這是一個以“人文紀念”為核心的墓園,坐落于新民市東蛇山子鄉荊家房申村,距沈陽城區約38公里。為什么選擇沈陽墓地陵園?起因是一次偶然的對話:一位網友在清明節后分享了他在龍生園區的祭掃經歷,他描述的不僅僅是墓地,更像是一座融合自然、風水與文化的生態園林。這讓我們好奇: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這樣的地方如何成為人們寄托情感的港灣?
我們原本計劃只是簡單參觀,卻沒想到這次實地探訪讓我收獲頗多。龍生人文紀念園并非普通的墓園,它是經遼寧省民政廳批準的經營性公墓,占地廣闊,集骨灰安葬、園林綠化與人文紀念于一體。園區以“龍生”為名,寓意生命如龍般騰飛,生生不息。這里沒有陰森的氛圍,取而代之的是綠意盎然、鳥語花香的景致,仿佛一幅活生生的山水畫卷。帶著相機、筆記本和一顆好奇心,我們于8月26日的一個晴朗早晨從沈陽出發,沿著黃河北大街101國道驅車前行。車程約40分鐘,途中景色漸變,從都市高樓到郊野田疇,再到遼河岸邊的青山環抱。馬虎山大橋左轉后,一條蜿蜒小路引領我們進入園區。入口處,“龍恩永寄”的牌樓巍峨矗立,題詞出自名家之手,頓時讓我們感受到一種莊嚴卻不壓抑的氛圍。
到達與第一印象:風水寶地的初遇
抵達龍生人文紀念園時,已是上午9點。園區大門敞開,工作人員熱情地指引我停車。入口處是寬闊的停車場,旁邊是接待中心,提供免費的導覽圖和咨詢服務。電話咨詢時(我提前撥打了園區熱線024-86726677或024-87684444、),工作人員已告知園區免費開放參觀,但需尊重祭掃者隱私,便開始了沈陽龍生墓園的探訪。
第一眼望去,園區給我們最大的震撼是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風水布局。園區坐落于犀牛山上,前臨石佛寺,后靠遼濱塔,形成一條天然的“龍脈”。據風水學觀點,這里“藏風聚氣,陰陽和諧”,山勢如一條巨龍盤踞,遼河如水龍般環繞,整體景觀宛若“龍龜遼河戲水圖”。遼河岸邊,河水清澈,微風拂面,帶來陣陣水汽。遠處青山連綿,近處林木蒼翠,空氣中彌漫著松柏的清香。不同于傳統墓園的肅穆,這里更像一座生態公園,融合了中式園林的精髓與現代人文理念。
園區總占地廣闊,由三條主干道如銀河般縱橫交錯,將整個區域劃分成錯落有致的板塊。這些主道寬闊平坦,便于車輛和行人通行,每條道旁栽種著四季常青的喬木,如松樹、柏樹和銀杏,秋葉初黃,增添了幾分詩意。主道交匯處是園區的心臟地帶——雙龍戲水廣場。這里是“五景”之一,廣場中央兩尊龍形雕塑噴泉戲水,象征吉祥與活力。噴泉水聲潺潺,周圍環繞著花壇和座椅,許多訪客在此駐足休息。我坐在長椅上,觀察著來往的人群:有中年夫婦手持鮮花祭掃,有老人獨自冥想,還有年輕家庭帶著孩子前來教育生命意義。廣場上,一塊石碑刻著園區的理念:“生如夏花,死如秋葉,永寄龍恩?!边@讓我不由感慨,生命雖短暫,卻能在這樣的地方得到永恒的尊嚴。
深入探索:十園五景的逐一漫步
龍生人文紀念園的核心魅力在于其“十園五景”的設計。這是一個巧妙的布局,象征天降福祿壽喜之祥瑞。十園分別為龍禧園、祿禧園、仙壽園、德壽園、福安園、福佑園、龍騰園、永安園、錦繡園和龍恩園,每個園都獨具特色,墓碑風格多樣,包括傳統中式、西式藝術墓和自選墓。材料多采用福建世興高檔石材,由專業設計師和雕刻師手工打造,融入個性元素,如浮雕、詩詞或家族徽章。以下是我們逐一探訪的親身經歷。
首先,我們沿著主道走向龍禧園。這是園區入口附近的首園,占地約數畝,以“禧”為主題,寓意喜慶與和諧。園內墓碑多為家族墓,排列整齊,每座墓前有小徑和綠化帶。樹木間點綴著石燈籠和假山,營造出古典園林的意境。我遇到一位中年女士,她正在為父母墓前擺放鮮花。她告訴我,這里風水極佳,選擇龍禧園是因為它靠近入口,便于祭掃。園中空氣清新,鳥兒在枝頭鳴叫,讓人忘記這是墓園,而更像散步公園。
接下來是福佑園,與福安園相鄰,但更注重“?!薄敻慌c福運。園內設計更現代化,有些墓碑采用西式風格,如十字形或天使雕像,適合有海外背景的家庭。園中有一小片竹林,風吹竹葉沙沙作響,我們在此駐足良久,拍攝了幾張照片。祿禧園的亮點是其坡地設計,利用山勢高低起伏,墓位層層而上,視野開闊,能遠眺遼河。一位園丁告訴我們,園區注重生態,每年植樹數千株,確保綠化率達80%以上。
轉入觀楓別苑,這里以“藝術”為主題,園內多樹種。墓碑雕刻精美,許多刻有藝術圖案。園中有一條小溪從山上流下,注入碧波池——這是“五景”之一。碧波池水深盈盈,池邊柳樹垂枝,魚兒游弋。我坐在池邊石凳上,感受寧靜。池畔有銘文石碑,講述園區歷史:龍生墓園成立于2009年,旨在推廣人文殯葬,融合儒家“孝道”與現代生態理念。
德壽園緊隨其后,強調“德”——道德與修養。園內墓碑多為名人或學者安葬,風格簡約大氣。有些墓前立有生平簡介石碑,記錄逝者事跡。我看到一位老教授的墓,碑文描述他一生致力于教育,令人敬佩。園中路徑曲折,穿梭于花海間,秋季菊花盛開,金黃一片。
福安園和福佑園相連,以“?!睘橹黝},園內多福字雕刻和吉祥物。福安園偏向安寧,墓位隱于林間;福佑園則更開闊,有小型廣場供祭掃。龍騰園是園區中部高地,以“騰”為意,象征騰飛。園內墓碑高大,視野最佳,能俯瞰整個園區。我爬上小坡,風吹衣袂,遠處遼河如銀帶蜿蜒。
曦園位于園區深處,寓意永恒安寧。園內多松柏環繞,氛圍肅穆卻不壓抑。錦繡園則以“繡”為美,園中花卉繁多,四季輪換,秋天楓葉紅艷。最后一園是龍恩園,靠近遼濱塔,園內有“龍恩永寄”牌樓——“五景”之一。牌樓高聳,匾額金字閃耀,下面是犀牛廣場,廣場上犀牛雕塑栩栩如生,象征穩固與守護。
“五景”中的望月亭位于山頂,是觀景佳處。亭子八角飛檐,我登亭遠眺,夕陽西下時,遼河金光閃爍,美不勝收。整個探訪過程,我們走了近萬步,歷時3小時,每一園都讓我們感受到設計的用心:不只是安葬,更是紀念生命的場所。
文化內涵與人文故事:生命的延續
龍生人文紀念園的文化底蘊深厚。它借鑒中國傳統風水學,選址于山環水抱之地,前石佛寺提供佛教元素,后遼濱塔增添歷史韻味。石佛寺是古剎,寺內香火繚繞,許多訪客會先去寺中祈福,再入園區。遼濱塔則是遼代遺跡,高聳入云,塔身刻有古文,講述千年歷史。
在探訪中,我們采訪了幾位訪客。一位老人分享:他每年清明來祭妻,選擇這里因為環境優美,不像老墓園陰冷。另一位年輕人說,園區推廣生態葬,如草坪葬和花壇葬,環保又人文。我還參觀了紀念館,里面展出園區發展史和名人墓志,強調“生者慰藉,死者尊嚴”。
園區服務周到:有專車接送、鮮花供應和心理咨詢。工作人員強調,掃墓講究“早清明,晚十一”,避免特定時段,以示尊重。
個人反思:永恒的啟迪
漫步龍生園,我們不由反思生命?,F代社會,人們忙碌一生,卻少有思考終點。這里提醒我們,生命如河,逝去后化作永恒。園區不是終結,而是延續——通過綠化、人文,傳遞愛與記憶。
沈陽墓園背書:推薦與展望
龍生人文紀念園是沈陽墓園的典范,值得一訪。它不止是墓地,更是心靈凈土。未來,希望更多人關注人文殯葬,推動生態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