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首頁 > 墓園視角

沈陽公墓建筑設計規范(龍生墓園官網建議稿)

沈陽墓園選龍生   發布時間:2025-09-14

1. 總則與適用范圍

本規范適用于沈陽公墓區域內新建、改擴建的經營性與公益性公墓及陵園類項目的總體規劃、建筑與景觀工程設計、配套市政設施與運營準備。設計應貫徹生態優先、文明祭祀、節約集約與安全韌性的原則,兼顧遼寧中溫帶季風氣候、冰雪風沙特征及本地歷史文化風貌。龍生墓園官網建議稿在滿足國家、行業及遼寧省、沈陽市現行法律法規和標準規范的前提下,因地制宜提出技術深化要求。涉及消防、抗震、結構、給排水、電氣等專項內容,應由具備相應資質的單位完成并通過審查。


2. 選址與總體布局

2.1 選址

- 避讓永久基本農田、生態紅線、飲用水源地及河湖岸線管控范圍,滿足環境影響評價與衛生防護距離要求。

- 場地宜位于城市下風向、遠離居民聚居區,并具備良好對外交通而不穿越核心居住區的道路條件。

- 地質條件應穩定,避免滑坡、泥石流、軟土及高水位區;基礎承載力滿足墓基及建筑物需求。

2.2 用地與容量

- 分期滾動開發,控制靜態土地占用與動態容量平衡,建立可持續服務年限預測模型(供需、遷葬、復用等)。

- 鼓勵生態葬(樹葬、花壇葬、草坪葬、壁葬)提高安放密度與綠地率,減少硬質占地。

2.3 功能分區

- 儀式與紀念區:紀念廣場、紀念墻、儀式平臺、文化展示空間。

- 墓區與安放區:傳統墓區、草坪葬區、壁葬區、名人紀念區、無名烈士紀念區等。

- 服務管理區:綜合服務中心、接待與咨詢、安防中控、后勤庫房、員工區。

- 配套與市政區:停車場、換乘與集散、垃圾與暫存、再生水與泵房、設備用房。

- 生態隔離帶:環形防護綠帶與風雪防護林,兼具景觀界面與環境緩沖功能。


3. 交通與游線組織

- 外部交通:與城市主干路或次干路聯系,設置右進右出與掉頭設施,清明、重陽等高峰期可啟用臨時交通組織和公交專線接駁。

- 內部道路:形成“環+放射+環”的路網,主路凈寬不小于6.0 m,次路不小于4.5 m,人車分流,步行優先。主游線平均坡度不宜大于8%,局部不超過12%且增設防滑措施。

- 停車系統:常態停車與高峰彈性停車結合。設置無障礙車位(不小于總車位的2%),電動汽車充電樁(逐步達成不低于車位總數的10%預留條件)。

- 集散節點:入口廣場應具有足夠蓄散能力,設計清晰的導視標識、應急集合點與臨時疏導欄桿預埋件。


4. 建筑功能與規??刂?/p>

4.1 服務建筑

- 綜合服務中心:集咨詢、選墓、休憩、便民、應急指揮于一體,宜設嬰兒護理、老年人休息間、熱飲區、冬季衣物烘干櫥。

- 紀念性建筑:宜以抽象、克制的空間語言表達追思主題,避免奢華與宗教排他性元素,保持公共性與包容性。

- 公共衛生間:分布于入口、紀念區與墓區節點,冬季防凍保溫,男/女/無障礙獨立設置,采用易清潔、耐寒防滑材料。

4.2 安放類構筑物

- 壁葬墻:模塊化、可擴展,考慮不同尺寸骨灰盒兼容;配置遮雨檐、鮮花臺與掃二維碼祭祀點。

- 草坪葬與樹葬:采用隱性標識或低位標識,布置檢索坐標、地下定位點與GIS編碼,便于維護與尋訪。

4.3 墓穴與紀念碑

- 單穴占地面積宜不大于1平方米;雙穴不大于2平方米;高度適度,避免視覺遮擋與風荷載過大。

- 倡導統一墓基模數與碑體標準化,便于施工、檢修與抗傾覆處理。


5. 結構、抗震與荷載

- 堅持“安全第一、耐久優先”,建筑與構筑物按當地抗震設防要求設計,重要建筑提高一檔設防。

- 荷載與作用按現行規范與沈陽氣象條件取值,重視雪荷載、覆冰和冬季風壓;屋面與檐口需考慮堆雪與滑雪防護。

- 墓碑與壁葬墻基礎埋置深度不小于當地凍深,由詳勘確定;采用抗凍性能良好的混凝土與砂漿等級,設置防傾覆拉結件與不銹鋼錨栓。


6. 圍護、保溫與材料

- 服務建筑外墻、屋面與門窗按寒冷地區節能標準設計,減少冷橋,設置前室與風斗,入口配空氣幕。

- 室外鋪裝采用火燒面花崗巖、洗礫混凝土或防滑磚,抗凍融,不小于R11級防滑;冬季除雪便捷,留設融雪管線或電伴熱預留條件于關鍵坡道與臺階。

- 石材、金屬與木材耐候性與防腐處理到位;優選再生材料和本地材料,降低全生命周期碳足跡。


7. 給排水與海綿系統

- 分質供水:生活與景觀/綠化用水分開,鼓勵使用再生水或雨水回用,設置防凍室外取水點。

- 雨水管理:采用滲、滯、蓄、凈、用、排的海綿策略,布置下凹式綠地、透水鋪裝、雨水花園與調蓄池,緩解春融期徑流。

- 污水集中收集接入市政或園區污水站處理,嚴禁直排。祭祀集中點設置耐高溫地面與截污裝置。

- 地表水體宜為循環活水系統,岸線緩坡化并設安全駁岸與救生設施。


8. 暖通與電氣

- 服務建筑采用高效熱源(市政供熱、空氣源熱泵或分布式能源),冬季保障最低室溫與關鍵用房舒適度。

- 室外照明滿足均勻、安全、節能原則,道路與節點采用暖白光,避免眩光與光污染;設置夜間限時與分區控制。

- 重要建筑與安防系統配應急電源與UPS,關鍵通信與數據設備雙路供電。

- 智慧園區:建立墓位GIS與資產編碼系統,導覽導航、在線預約與錯峰出行,電子祭祀與人流監測;視頻監控全覆蓋,重點部位人臉識別與行為分析。


9. 防火與應急安全

- 落實建筑防火規范,合理劃定防火分區,室外消防給水與消火栓布置滿足覆蓋;消防車道無障礙通行并設回車場。

- 清明等時段實行明火管控,設置集中焚燒裝置或無煙祈福設施,配套微型消防站與應急物資點(滅火器、消防沙、水帶)。

- 大客流預案:分區限流、單向游線、臨時圍欄與導引標識;應急廣播系統與疏散引導圖完善,設置避險點與醫療救護點。

沈陽公墓建筑設計規范

10. 無障礙與適老化

- 路徑連續無障礙:坡道坡度宜不大于1:12,凈寬不小于1.5 m;路緣石設平緩過渡,盲道連續且避開紀念區核心安靜空間。

- 關鍵節點設休息座椅(每50–80 m一處),座面高度適宜老年人起身;增設風雨連廊與避風墻。

- 無障礙衛生間、低位服務臺與助行器租借點,提供手語/文字實時客服與簡明地圖。


11. 景觀與植栽

- 景觀基調“靜、序、雅、樸”,利用地形微塑造分隔空間層次;色彩克制,春秋季有節令色葉與花期。

- 選用耐寒、抗風、抗鹽堿的本地樹種與鄉土群落,如松柏、遼東柳、元寶楓、文冠果、丁香等;控制花粉敏感性與落果安全風險。

- 防風雪林帶布置于常年主導風向上游,形成雪籬效應;冬季景觀考慮枝干構景與夜景光影。

- 文明祭祀指引設施與花臺回收點完善,垃圾分類收集,杜絕白色垃圾與明火隱患。


12. 環境與衛生

- 墓穴結構采用密閉骨灰容器,周邊填筑透水但可控的級配材料,避免地表徑流沖刷;與水體及地下水敏感區保持安全距離。

- 運營設置保潔中轉與有害垃圾暫存,清明期間臨時增設收納點與高頻清運。

- 噪聲控制:儀式區與安靜區分離,設備區采取隔聲減振。


13. 施工與運維

- 冬期施工方案:混凝土與砂漿冬施技術措施、材料防凍儲存與保溫養護;雨季排水與邊坡防護。

- 模數化與預制化:壁葬墻、碑基、坐凳、護欄等優先采用裝配式,提高質量與速度,減少現場擾動。

- 竣工信息化交付:BIM/GIS一體化資料、地上地下資產臺賬、運維手冊與應急預案同步交付并定期更新。

- 設施可維護性:預留檢修通道、可開合面板與標準化構件,降低全生命周期成本。


14. 文化與風貌控制

- 結合沈陽歷史人文,提取具有地域意象的材料與尺度(石、金屬、淺灰與暖木),避免過度裝飾與符號化堆砌。

- 紀念性元素宜采用共享與公共表達,鼓勵數字化紀念方式;名人紀念區需經審定,故事線策劃與公眾教育并重。

- 文物及歷史墓區保護應專項評估,最小干預、原樣修繕,設置解說但控制游客干擾。


15. 成本與分期實施

- 制定“基礎設施一次到位、墓區分期滾動”的策略,優先建設主干市政、雨洪系統、主環路與服務中心。

- 以全生命周期成本評估材料與設備選擇,平衡初投資與運維成本,導入績效合同或托管運維模式。


16. 指標建議(可供參考)

- 綠地率不低于70%(生態葬比例越高越宜提高)。

- 生態葬安放比例逐步提升至50%以上。

- 道路與廣場硬化率控制在必要范圍,配套海綿設施年徑流總量控制率滿足地方要求。

- 公共建筑能效優于現行強制性標準,光伏可再生能源自發自用比例逐步提升。


17. 高峰服務與公眾溝通

- 清明、重陽前發布分時預約政策,提供線上代祭掃與寄托平臺;現場設置臨時醫療、熱水、充電與失物招領服務。

- 與交警、城管、消防等部門建立聯動機制,形成“一張圖一張表一套預案”的聯防體系。

- 常態開展文明祭祀宣傳與環?;厥占?,設置鮮花兌換與再利用點。


18. 合規與評審

- 項目立項、用地、環評、節能、消防、人防等按程序報批;重要方案組織專家評審與公眾公示,吸納意見優化。

- 竣工驗收除常規專項外,增加無障礙、海綿設施、智慧系統與運維準備專項核查。


19. 質量與安全控制要點

- 地基處理與墓基抗凍脹是東北地區質量關鍵,嚴格控制回填密實度與排水坡向。

- 壁葬墻與紀念碑的連接與錨固復核風雪組合工況;欄桿與臺階邊緣設置抗滑止墜細部。

- 冬季防滑、防摔與除雪動線預案納入設計,關鍵坡道設加熱或粗糙化處理。


20. 附則

本規范為沈陽地區公墓建筑與環境設計的綜合性建議稿,用于項目前期策劃、方案創作與技術統籌。實際項目應結合場地勘察、專項規范、主管部門意見與公眾參與結果,深化形成可實施的技術文件。對涉及安全與環保的條款,應以國家與地方現行強制性標準為準并優先滿足。


以上沈陽公墓規范強調適應沈陽寒冷、多雪與季風的地域特征,突出生態化、數字化與人本化的設計導向,旨在引導公墓從“安葬空間”走向“公共紀念與生命教育的城市綠色基礎設施”,實現綠色低碳、安全可靠、莊重有序與可持續運營的綜合目標。

沈陽公墓建筑設計規范本規范適用于沈陽公墓區域內新建、改擴建的經營性與公益性公墓及陵園類項目的總體規劃、建筑與景觀工程設計、配套市政設施與運營準備。龍生墓園官網建議稿在滿足國家和標準規范的前提下,因地制宜提出技術深化要求。
龍生墓園購墓電話:024-86726677
出差我被公高潮A片久久_一个人看的WWW免费高清_51国产偷自视频区视频_国产丰满乱子伦无码